返回
瓷器知识

瓷器鉴赏基础知识--瓷器发展简史

来源:新华社2021-01-20 15:36411

瓷器鉴赏与断代是一门科学


瓷器的鉴赏与断代是一门科学,是通过研究各个历史阶段瓷器特征,掌握瓷器发展规律,判断瓷器文物生产年代,进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价值取向与审美态度等的科学。


瓷器的鉴赏与断代既然是一门科学,那就需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缜密的科学方法和系统的科学思维来进行学习和研究。


瓷器发展史的两大基础


瓷器的鉴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确定瓷器烧造的年代;


二是瓷器烧造的地点。


瓷器年代的鉴定与窑口的划分是研究瓷器发展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瓷器年代的确定,为断代创造了条件;瓷器窑口的划分,又为研究瓷器烧造分布及技术发展传承序列,以及各个窑口之间的交流与影响,提供了科学的判据。


中国瓷器鉴定的年代依据,宋代以前的瓷器和明清瓷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宋代以前瓷器的年代依据,主要根据墓葬,特别是具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出土的瓷器,可作为断代的标准器。考古工作者利用考古类型学,将这些标准器科学排列在时间轴上,科学记录标准器的造型、胎质、釉色、装饰等的特征,建立起瓷器发展类型序列,依此作为判定瓷器年代的依据。


明清瓷器的年代依据,主要是对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进行类型时间排序,将带年款的官窑瓷器的造型特征、胎釉特点和纹饰风格作为标准,类比解决无年款官窑瓷和民窑瓷器的断代问题。


瓷器鉴定主要科学方法


C14测定法:因其测定年代的区间比较大,因此主要用于史前遗址陶瓷器的年代测定。


热释光测定法:基本原理是,陶瓷器胎中含有石英、长石等矿物晶体,烧成后这些晶体即开始进行热释光,通过测定即可判定其烧成年代。这种方法有两个弱点,一是样本不能收到现代热光污染,否则将影响测定结果;二是需要采样,破坏样本。


化学组成测定法: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在不接触器物的前提下,显示其胎、釉等的化学组成,通过与标准器建立的数据库进行比对,进而得出断代结论。


当然,这些科学方法对于我们普通藏友来说是不现实的,一些机构提供的测定服务,一者费用高昂,二者可信度需要打个问号。


但这些鉴定方法可以给普通藏友学习研究瓷器鉴赏与断代提供正确的思路和方法,那就是建立瓷器形、胎、釉、彩、状的标准数据库,通过比对得出断代结论。笔者认为,这是学习瓷器鉴赏与断代的正路,莫要走什么“气息”、“历史旧貌”、“气泡”等歧途。


瓷器发展史概述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从商代中期早期青瓷的出现,到今天走过了3600多年的发展之路。


每件瓷器都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因此了解瓷器发展历史,是瓷器鉴赏与断代的基础。历史了解的越深入,对各个时代瓷器的认识就越深刻。下面,我们就先简单串一下瓷器发展的历史。


原始青瓷(商代中期--西周晚期)


原始青瓷称之为瓷器之祖,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以瓷土做胎;二是1200摄氏度高温窑炉烧制;三是釉的发明与应用。


商代原始青瓷弦纹尊


商代原始青瓷罐


商代原始青瓷尊


早期青瓷(春秋时期--东汉早期)


与原始青瓷相比,泥条盘筑法逐渐淘汰,普遍采用了轮制成型,使得器物口、颈、肩、足等细节转折流畅,器形更加规整。同时胎质更加细腻,多呈灰白色,胎壁减薄,厚薄均匀。器物表面满釉,釉色有青绿色、黄绿色和灰绿色,釉面更加光亮。


春秋时期早期青瓷簋


春秋早期早期青瓷盘盂组合器


春秋中晚期早期青瓷碗


春秋时期早期青瓷鼎


春秋时期早期青瓷盉


青瓷烧成(东汉中晚期)


公元2世纪,东汉中晚期,真正意义上的青瓷正式烧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瓷器的开始。


从东汉晚期小仙坛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检测情况看,光泽、透光性较好,吸水性低,烧造温度应在1200-1310摄氏度。器表釉层比早期青瓷显著增厚,还原气氛下烧成,所以光洁度较高,胎釉结合紧密度高。


湖北省博物馆东汉麻布纹四系罐


黄岩博物馆东汉青瓷五联罐


东汉小仙坛遗址出土青瓷片


青瓷大发展(六朝时期)


这个时期,南方政局较为平稳,青瓷获得良好的发展。


而北方五胡十六国,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易主成北周、北齐,朝代更迭,战乱不断,青瓷发展明显滞后,到了北齐时期才有了较大发展。


南朝青瓷莲花尊


南朝青瓷虎子


南朝青瓷盏和盏托


南朝青瓷莲花纹盏


南朝青瓷砚


白瓷烧成(北齐--隋代)


北齐和隋代时间虽短,但在瓷器发展史上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由于南北方的统一,南北方瓷器发展实现了大融合,特别是北方瓷业后来居上,成功烧制成了白瓷,为唐代制瓷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三系罐


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长颈瓶


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钵形碗


南青北白(唐代)


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在唐代逐步形成。南方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方白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同时釉下彩瓷出现、花瓷兴起。特别是“三彩”陶器,成为唐代陶瓷业的一朵奇葩。


唐代越窑青瓷执壶


唐代越窑划花双系青瓷执壶


唐代邢窑印花海棠盏


唐代邢窑渣斗


唐长沙窑褐斑贴花舞蹈人物瓷壶


唐代鲁山窑花瓷双系注子


唐三彩骆驼乐俑


官窑民窑(宋代)


宋代出现了官窑、民窑两种性质的瓷窑。


官窑:北宋有汝窑、钧窑,南宋有修内司和郊坛窑


民窑:北方有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南方有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等


宋汝窑莲花式温碗


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南宋官窑贯耳尊


景龙突起(元代)


元代由于战争,北方瓷窑衰落,南方江西景德镇窑和浙江龙泉窑大有发展,景德镇的青花、龙泉青瓷成为当时的瓷器代表


元代青花罐


元代龙泉拱花坛


一家独大(明清)


到了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皇家官方督造,推动我国瓷器发展迈上了历史高峰。


明宣德青花云龙纹钵


明斗彩天字罐


清康熙五彩瓶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陶瓷头条